学术探讨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探讨 > 正文

《周易》与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14/10/29点击次数:1806次
  来源: 编辑:

  当代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和稍纵即逝的伟大际遇。而在这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人类总是习惯于蓦然回首,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德国现代哲学大师雅斯贝斯就此指出:“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①]

  《周易》即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经典。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对当今空前严峻的全球问题的有力回应,并已成为凯歌高奏的时代最强音。本文即试图对二者的内在关联作一初步探讨。

  1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在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上被正式提出。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R・布朗在其专著中倡导“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②]。这标志着一种适应时代紧迫要求的新发展观正在迅速兴起。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其中还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阐述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40个领域 的问题,提出了120个实施项目,以推动当今人类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使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环境的有限负荷相适应,从而保证人类获得最大限度的整体利益,并拥有更加理想的生存环境。《21世纪议程》因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划时代文件,成为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乃至全人类思想观念中的主导思潮,因为大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传播和迅速获得全球认可,无疑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和广博的理论基础。其现实根源便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对人类构成了日益严峻的生存威胁。其理论基础则有:《老子》“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楚简《老子》甲本)的深邃思想,《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与物为春”(《庄子・德充符》)的生命主张,《圣经》的著名箴言“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失了他的灵魂(或译生命),这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去换回灵魂呢?”,[③]卢梭“回到自然去”的强烈呼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深刻剖析,尼采对现代文明摧残健全人性的猛烈抨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海德格尔关于“拯救地球”的紧急呼吁和要反对迄今一切人类中心论的主张,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创立的生态学,现代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美国生物学家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一系列关于全球问题的研究报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关于人类要全力拯救大地母亲的强烈呼声,……

  2

  在对可持续发展大致了解后,现在即来探讨《周易》在哪些方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迪。我们将从太极整体观、生生不息观、天人交泰观、裁成辅相观、节以制度观、敬畏无妄观、保合太和观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周易》认为,宇宙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均与其他事物乃至宇宙整体休戚相关。此即《周易》的太极整体观,也就是《易传・系辞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宇宙论。《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

  太极整体观启示我们,由于宇宙万物乃是一个森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也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在改造自然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大弯路的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无知行为方式,并进而建立起一种从宇宙整体的观点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以创造更加理想的生存环境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21世纪议程》指出,要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为繁荣、更为平等的未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而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作为一个整体采取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④]

  3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宇宙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永恒流变过程中的,是一个动态开放、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系辞上》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易传・序卦》的“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大自然以使天地万物无限富有而成就其千秋大业,以促使天地万物日新月异的永恒变通而呈现其卓越超凡的盛大德行,以不断创造新事物的无限过程而表征其永恒变易的无穷生机;宇宙万物永远不是一个有终点、可穷尽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变化日新的动态开放系统,因而它具有永远向前发展的丰富可能性和无可限量的灿烂前景。

  生生不息观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惶失措,悲观绝望,因为否极泰来,“物不可穷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易传・序卦》)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悲观论调,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我们主张人类应该迅速警醒,从容应战,精诚合作,以顺利度过难关。

  可持续发展同样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动态开放的历史过程,它有时也许会受到一些挫折,但它永远前途无量,因为我们人类永存希望。潘朵拉的盒子还剩什么?就是这希望,这让我们永远生存下去的希望。当然,要使这希望不至于成为泡影,我们须要为它建立坚实的根基,这就是: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迅速行动起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

  《易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易传・象・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易传・彖・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传・彖・咸》),“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易传・彖・归妹》)其中的“天地”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

  这四句话即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此都将窒息衰败。具体在天人关系上也一样。人需要从天即大自然那里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天需要人充分发挥其天赋的主体性,以使宇宙万物趋于更加和谐的状态。二者若能友好相处,交泰和睦,互动互补,则于双方都有利。二者若不能和平共处,却相互封闭隔绝,紧张对立,则于双方都不利。此即《周易》的天人交泰观。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便是天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沉默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忍无可忍而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虚假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周易》的“三才之道”(《易传・系辞下》)充分肯定人在宇宙万物中居于中心地位,但这决不意味着人可以自恃其特殊地位而肆意妄为,因为“三才之道”同时含有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成员的深刻意蕴。而且,《周易》中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易传・系辞下》)、“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传・象・泰》)等光辉命题,在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主张人的主体性只能在“天地设位”、“天地之道”、“天地之宜”的范围内进行发挥,即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人可以改造自然,但决不能破坏自然。这样,人的中心地位便恰恰意味着,人须承担一种不可推卸的宇宙责任,把大自然当作一个生命整体来对待,并充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以其卓越的主体智慧积极参赞天地之化育,融入万物生生不息的滚滚洪流。在这同时,人类便会顺利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无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理想。牛文元、毛志锋二先生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凡此等等,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框架,还原了中外先贤的理想范式。”[⑤]

  5

  《周易》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等闪光思想,充分肯定了居于宇宙中心地位的人拥有天赋的卓越主体性,他能够刚健有为,在充分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参赞天地万物之化育,使之趋于更加和谐的运行状态。此之谓《周易》的裁成辅相观。

  在当今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挑战之时,《周易》的裁成辅相观鼓励我们,到了我们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主体智慧的时候了,我们没有理由消极待毙,无谓叹息,而要迅速奋起,齐心协力,以尽快超越当前的生存困境。

  前面我们提到的《老子》、《庄子》、《圣经》、马克思、海德格尔、罗马俱乐部等的思想,以及70年代启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当今风起云涌的超越人类中心论的急切呼声,波澜壮阔的绿色浪潮,日益增强的环境意识,波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发挥其裁成辅相的主体智慧而创造的成果。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迅速获得全球认可,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即由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转向以人为中心、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可持续发展观。由此,我们分明已经听到了人类复兴的壮丽交响,看到了人类理想的灿烂曙光!

  6

  《易经・节》曰:“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保有节度则会万事亨通,若以保有节度为苦,则诸事不利,不必占问。《易传・彖・节》进一步阐发说:“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即是说,以谈笑自若的大将风度蹈艰赴险,以随时使自己居于恰当位置的自觉意识保持节度,以居中守正的刚健气魄创造亨通;大自然正是因为保有节度才使四季得以形成并各有成就;人类也应效法大自然的这一美德,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度并形成严格制度,这样就不会伤财害民,而共同臻于理想胜境。此之谓《周易》的节以制度观。

  人类今日所处的严峻境遇,主要导源于:人类在近代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风驰电掣、凯歌前进之时,为一时的表面顺利冲昏头脑,没能保持清醒的理智,没能保持应有的节度,没能保持自己于恰当的位置,没能居中守正以处时势。

  因此,可持续发展观与《周易》的节以制度观都主张,人类若要摆脱目前的困境,便要首先学会节制,要认清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并要时刻“思不出其位”(《易传・象・艮》),要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制并形成制度。

  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为了使人类拥有更高的生存质量,为了使人类能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须要时刻告诫自己:节制!节制!再节制!!!

  7

  《易传》曰:“敬慎不败”(《易传・象・需・九三》),“惧以终始”(《易传・系辞下》),“庸行之谨”(《易传・文言・乾》),“敬以直内”(《易传・文言・坤》),“恐惧修省”(《易传・象・震》)。《易经》曰:“终日戒”(《易经・既济・六四》),“无妄,元亨,利贞。”(《易经・无妄》)这几句精辟的格言蕴含着《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敬畏无妄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谨慎戒惧的态度行事,尤其是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和在日常小事中更要如此,并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使之常常保有敬畏无妄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亨通吉利。

  人类目前所处困境,便是由于人类在取得改造自然的阶段性成就之时忘乎所以、骄傲自满并进而骄纵专横、肆意妄为造成的。人啊,痛定思痛,浪子回头,为了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我们须要尽快学会对大自然的敬畏无妄,心存感激,须要尽快使可持续发展由观念转化为行动。

  8

  《易传・彖・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是说,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行变化,是要使宇宙中的万物万事都能各尽其性,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生命整体,这样便更有利于万物充分发展;大自然之所以不断生成天地万物,只因为它要使天下万方都繁荣昌盛,幸福安宁。此之谓《周易》的保合太和观。

  保合太和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警示我们,须要把大自然当作是一个高度和谐、完美神圣的生命整体,尤其是人要把自己看成是宇宙万物中的一分子,切不可自恃其可怜的一点主体性而对他物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否则,人必将自食其果。《尚书》早已告诫我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中》)

  反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哪个时代、哪个地区的人能保合太和,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完美神圣,他们便会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反之,他们一定躁狂不安,疲于奔命。尤其是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窘境,实乃人类长久以来不能保合太和却肆意妄为所获得的报应,是人类在自作自受。

  然而,正如叶文虎、陈国谦、涂又光诸先生所说,“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其相应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才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人是有理性、重感情的动物,决不会听任人的主观意志和环境的自然规律各行其是。人类本着和谐意识,自同于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⑥]让保合太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灵光普照全人类!让我们共同重建“万国咸宁”的新世界!

  9

  仅从以上《周易》的几点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关联,我们便可以看出《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巨著的深厚底蕴,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典籍在现代引起广泛关注的内在原因,了解传统文化潜含的丰富营养和无穷力量,并不由得惊叹人类先哲的超凡先知。而这对于当今人类成功回应日益严峻的生存挑战,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我们深信,曾经以自己智慧的双手创造出《周易》、《米洛的维纳斯》、万里长城、阿波罗计划的人类,一定能迅速超越当前的生存困境,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牛文元、毛志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解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叶文虎、陈国谦、涂又光.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A].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6]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注释:

  [①] [德]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③]《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16章》

  [④] 参看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⑤]牛文元、毛志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解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4页.

  [⑥]叶文虎、陈国谦、涂又光:《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Zhou Yi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O Jian-gong

  Abstract:The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Zhou Yi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ou Yi has many brilliant thoughts, such as view Tai Ji and universe as a whole, universe develops forever, only by interchanging can heaven and man go smoothly, man can help heaven to go better, man should be moderate under serious rules, man should revere everything and should not be unbridled at any time, man should safeguard ideal harmony. These are helpful for contemporary humankin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humankind should learn to absorb power and nutrition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handle grimmer and grimmer global challenge successfully.

  Key Words:Zhou Yi,Sustainable Development,traditional culture,global problems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郑万耕教授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作者谨致谢忱!)作者:赵建功

0 条评论
不想登录?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
关于我们 | 本站公告 | 高端访谈 | 周易研究 | 周易知识 | 安阳周易 | 建筑风水 | 人居环境 | 经典案例 | 周易预测 | 人员查询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