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讲堂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易学讲堂 > 正文

赵会堂易经讲座之四十四揭迷《连山、归藏》

更新时间:2022-03-27点击次数:3134次
  来源:中国周易新闻网 编辑:作者:赵会堂 编辑整理:许顺喜

老三本的易经,是《周易》《连山》《归藏》。也有称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有记载说连山易有八千多文字,归藏有四千三百千多文字记载。


易经是进经之首,始于上古时代,在没有文字记录以前就有了易经,但是那个时候的易经并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只是最初的符号和口语来进行演算的。没有后来的文字记载的卦辞,爻辞,为什么后来有人认为是变易和不易,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从易经的基础作起,用最初的八卦符号,变成文字,再后来变成定型的卦辞和爻辞,大约是在宋朝的朱熹就定格在现在我们看到的易学十篇,卦辞和爻辞。

老三本的易经,是《周易》《连山》《归藏》。也有称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有记载说连山易有八千多文字,归藏有四千三百千多文字记载。

至到现在没有找到连山归藏的有关重要资料。真的就丢失了吗。

秦始皇有了焚书坑儒,李斯保住了周易,当作医书没有消毁,保留下来,那么当时的连山归藏就没有保住吗。


实际上连山归藏是易经的姐妹篇,也是对易经的延续,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占卜的角度看易经,就知道易经真正的用途与内容,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用法,无论卦辞也好,爻辞也好,都是以六十四卦为中心点。围绕着六十四卦来展开的。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九星,三元,玄空,大六壬,奇门,阳宅阴宅又是从那里演变过来呢。

易是当初的最早一本经书,连山,归藏,有人说是神农发明的连山,轩辕黄帝发明的归藏。那么易又是谁发明的,一定是在轩辕黄帝以前。这几位都是上古的神,在上古时代更早的是那位神仙呢。易的起源无法考证。

从宋代陈抟老祖在华山座洞修炼后,创建了华山易学派传至今日,代代口传至今。其中就涉及到连山归藏的学术与用途。

比如在风水调理中,有个五鬼运财局,说到:九星三元玄空三大卦,都为连山,归藏卦之法从不传授民间。没书记载,此法在堪舆之中是极秘之法,古有千金不传戒规,通晓此法为人造福。

从门派的戒规中就能说明这本书并没有失传,也没有书来记载。而且己经容到我们这些研究易学之中,你是不知道而己。

从九星,三元玄空,奇门六壬阳宅阴宅,我们己经学习或己掌握了连山归藏的内容与知识。

以上观点从几方面可以证实此事的真伪性。

先说易,是最古老的传承,连山归藏延续了易的精髓,而且又进一步扩展到与人类有关的各个行业当中。三元,九星,奇门,六壬,阳宅,阴宅,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来源于八卦的知识,八卦的象物特征,只有梅花易数,是易经的延续,其他几门知识就是连山归藏的扩展与应用。

很多人认为最神秘的奇门遁甲,也是利用了天干地支,与八卦的方位,奇门的贵处在于八大门,生、开、杜、景、惊、死、休、伤门,利用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个方位象,六壬的时间起卦法,都是周易里没有的东西,离人们生活最贴近的就是阳宅,阴宅,排列在第一位,因为阳宅是活着人住的,阴宅是死了的先辈人住的。

但是这阴阳二宅只是从基础知识上用了八卦的原理,其他再无与八卦有关的知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阳宅三要基本上用了六十四卦的理论。其他阳宅就没有用到六十四卦。

阴宅也是如此,从这个观点上看,八卦是每个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挥各自的特点,传入民间。

所以说现在人都进入一个误区,都认为连山归藏失传了,但是并没有了解到己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古时也没有人看到过连山归藏这二本书,只是听坊间流传,但是真正那个时候也没有这二本书,只是在道家或者说是在上层管理层长门人或长老们手里,也根本没有写书,都是自己死记硬背的知识,或者是口口相传,至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后,也是这些上层道家自己记录一个小本子上,并没有象周易一样广泛地地、署书立传。

这里面有二个重要原因,一是内部少数人知道的东西,绝不能外传,更不能写书传于后人,由于各派的门规很严,各徒弟们也很尊守老师的教诲,还有的在神像面前许下誓言。坊间就没人知道更不了解里面的内容。

由于里面的信息量特别大,只都会了一些用法,但是里面的理论知识或者是具体内容与各门科的处理并没有得到真传。

就象现在的最基本的六爻,命理,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搞懂,我以前在讲座里也提到过几句。


中国周易新闻网易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易学实战大家赵会堂

民间流传的知识,包括书上的知识,只是一个普通的入门基础知识,要想从中学到易的真谛没有师傅没有进入真正的门派里面是不可能得到知识的。

上面也说过,真正的门派各门规是很严格的,不会轻易传入民间或徒弟。

所以在这里我也是从表面上讲一些粗略的东西,一些宏观的东西,深入到应用中的也不会透出的。只是在本节中讲了下连山归藏的知识,很多社会上争议很多的这三本书,绝大部分人认为失传了,还有个别人认为是三书归一本书了。这些都是不对的。

这些知识都是老师们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己经传了近二十代人,是否正确,没人考证。

也没法考证。只有内行人才知道应用的法则。(作者:赵会堂 编辑整理:许顺喜)

0 条评论
不想登录?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
关于我们 | 本站公告 | 高端访谈 | 周易研究 | 周易知识 | 安阳周易 | 建筑风水 | 人居环境 | 经典案例 | 周易预测 | 人员查询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